回归课程价值 聚焦深度体验 培育核心素养 -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
[日期:2015-09-22] | 作者:教务处 次浏览 | [字体: ] |
回归课程价值 聚焦深度体验 培育核心素养
——2015年上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课题组 罗晓章
一、2015年上期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架构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实施、深度实施。培养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执行力,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充分发展个性特长。推动我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使我校课程改革的实验性、示范性得到充分展现,在较大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高志文校长在2015年全省综合实践活动展示会上的讲话)
(二)进一步提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成果
1.课题化开发
“课题化开发”是指以课题的形式开发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不管是哪类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从这类活动的范围中去发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任务)而不是学科知识点,并对问题(或任务)进行分析界定后,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设计成课程来管理和实施。这里的课程管理和实施主要包含以下要素: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过程、进行有效评价。
2.探究性实施
“探究性实施”,是指学生能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这里所指的探究性活动主要包括:观察、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资料、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表现性评价
(1)认识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发展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所以,表现性评价又称为真实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聚焦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涵盖了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关注了规划与组织、合作与交流、沟通与表达、发思与自我管理等非认知的结果。表现性评价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对外在的行为表现的分析,评判学习者内在的能力或倾向的发展,正好克服了学科评价方式的弊端。
(2)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 |
表现性评价特点 |
综合性:超越学科中心,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
学生面临的问题情境是比较真实的、任务是相对复杂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 |
实践性: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参与并经历实践活动。 |
强调“从做中学”,主要采用实作、表现的方式,重点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道多少,二是学生做了多少。 |
自主性: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运用知识,个性化地解决问题。 |
生成性:课程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学生的认识和体验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化,活动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 |
评价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学习的兴趣,促进自身学习。 |
探究性: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能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激发探究兴趣,积累探究经验,养成探究习惯,发展探究能力。 |
学生面临真实或近乎真实的问题情境,需要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行动并不断修正,直至解决问题,获得结果。 |
开放性:强调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其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
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允许答案多样化,提倡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 |
(3)表现性评价的方法
观察和提问法、观察量表法、口头报告法、项目计划和调查法、论文报告法、作品展现法、档案袋法
(4)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
量表使用起来比较方便,量表中的标准与指标明确,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利用量表进行相对准确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在活动前了解评价量表标准与指标或组织学生参与量表的制定在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会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功能。
①认识评价内容、标准与指标
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的核心,是描述一个典范行为表现所达到的一个具体期望水平或程度。评价标准可以分为质和量两个维度,质的维度主要是表达评价的内容,量的维度主要表达行为表现所达到的具体期望的程度,即表现标准。指标是被评价的特定表现所特有的一种行为表征或特征。
②评价量表设计
a.分析性表现性评价量表及其设计
分析性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活动过程或作品的各个要素或特点进行评价,必要时可以将这些部分分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作为评价依据。以小组活动质量
观察评价为例:
组别 等次 项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总评 |
完成小组组建的时间 |
|
|
|
|
|
|
|
|
|
学生投入小组活动速度 |
|
|
|
|
|
|
|
|
|
小组合作活动的秩序 |
|
|
|
|
|
|
|
|
|
组长组织协调的能力 |
|
|
|
|
|
|
|
|
|
注:在各组对应的空格里打分,5分为出色(快、好、强),3分为一般,1分为较差
b.整体性性表现性评价量表及其设计
整体性性表现性评价建立在对表现或作品的整体印象上,指标要阐明每种表现水平是什么样。以跨学科综合课题评价为例:
标准 指标 项目 |
水平一 |
水平二 |
水平三 |
评级者 |
||
师评 |
他评 |
自评 |
||||
课题确定 |
课题大小适当;能反映研究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或实际意义。 |
课题大小基本适当;基本能反映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或实际意义。 |
课题太大或太小;不能反映研究的内容;研究价值或实际意义严重不足。 |
|
|
|
制定计划 |
能说明自己的研究动机、研究目标、收集资料的方法、研究结果,并能注明参考资料的来源。 |
能说明自己的研究动机和目标,但收集资料的方法、研究结果,并能注明参考资料并没有全部得以呈现。 |
计划中的研究动机、研究目标、收集资料的方法、研究结果、参考资料来源等要素严重残缺。 |
|
|
|
活动过程 |
活动组织有序且紧紧围绕课题目标、体现活动方案。学生自主性强,能自主或合作完成一定的课题任务。活动深入实际且手脑并用,体现问题的生成性。探究方法适当,取得的信息、资料、数据真实。 |
活动组织有序且能围绕课题目标、体现活动方案。学生自主性强,基本能自主或合作完成一定的课题任务。活动深入实际且手脑并用,体现问题的生成性。探究方法适当,取得的信息、资料、数据基本真实。 |
活动组织偏离课题目标、活动方案。学生未能自主或合作完成一定的课题任务。活动深入实际且手脑并用,体现问题的生成性不足。探究方法适当,取得的信息、资料、数据严重缺乏真实性。 |
|
|
|
活动总结及成果
|
运用恰当方法对活动取得的材料数据进行了处理,通过分析归纳明确回答了最初课题提出的问题。对探究方法的运用及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明显,成果表现形式恰当且展示效果好。 |
总体上能有序地组织与呈现资料,通过分析归纳基本回答了最初课题提出的问题。对探究方法的运用及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有成果展示,具有一定的效果。 |
不能有序地组织与呈现资料,通过分析归纳回答最初课题提出的问题。对探究方法的运用及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不足。成果形式单一,研究报告书面不整洁、有抄袭现象。 |
|
|
|
活动交流及反思 |
能根据内容选择合适、有效的陈述方式,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尊重和欣赏别人的观点与建议,并从中发现自己不足。 |
陈述方式基本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清楚地表达自己了的观点;多数情况下能尊重和欣赏别人的观点与建议,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
陈述方式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尊重和欣赏别人的观点与建议,未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
|
|
|
(3)表现性评价量表的运用
表现性评价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主要可用作起点评估、过程评价、结果评定。
①起点评估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现状。
【案例】为了深入研究中学生近视的现状、特点和主要原因,研究小组决定对眼科医生进行一次采访。他们应该在采访中提出那些问题?请你们共同努力,围绕研究的重点设计10个以上的采访问题,供他们选择。
评 价 标 准 |
等级 |
表现描述 |
a |
能紧扣近视的现状、特点和原因等进行设问;有效的采访问题在10个以上,且涉及多个角度;针对眼科医生的设问合理 |
|
b
|
均能围绕近视的话题展开设问;有效的采访问题在10个以上;针对眼科医生的设问合理 |
|
c |
有效的采访问题在6个以下;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
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的依据:a级,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是稍加指导;b级,教师可在学生实践制定采访计划时具体指导;c级,教师则有必要通过方法指导课等形式,进行专项的重点指导。
②过程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阶段,教师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的问题,运用评价和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活动持续深入进行下去。
【案例】生活自理能力测试——包饺子
测试项目 |
1分 |
2分 |
3分 |
得分 |
原材料加工 |
较合理 |
合理 |
很合理 |
|
技能熟练程度 |
较熟练 |
熟练 |
很熟练 |
|
口感 |
较好 |
好 |
很好 |
|
色泽 |
较好 |
好 |
很好 |
|
整体美感 |
较好 |
好 |
很好 |
|
测试效果:
③结果评定(检测)
在总结阶段,教师要对学社个的表现、能力发展、能力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价,给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业成绩。
结果评定,也可以采用整体测试的方式。
【案例】小明带领的研究小组最近在开展一项“关于中学生近视原因追踪”的调查研究。他们对七、八、九三个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得了一组调查数据:七年级学生中近视人数为12人、八年级28人、九年级42人,其中超过400度的人数分别为七年级8人、八年级25人、九年级42人。
任务一:合作形成调查结果。请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提示:可在语言描述、表格、图标中任选一种进行表达),并给出你们的调查结论。
任务二:联系生活分析原因。造成中学生近视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涉及生活中学习、游戏、饮食等多个方面。请在小组内讨论,找出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
任务三:设计活动亲身实践。为了引起大家对中学生近视问题的关注,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中学生近视率,请你们策划一次小组活动。写出活动名称、活动意义、参加对象、活动的主要过程、可能遇到的异常情况或偶然事件。
二、对“实践能力”的再认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提出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一)实践能力的认识
1.实践能力界定一
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智能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前提和支撑。
2.实践能力界定二
实践能力就是指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做”、“考察”、“体验”、“实验”、“探究”、“创作”等系列活动的中调查、访问、信息搜集和处理、思辩、制作等能力。实践能力的核心是项目的规划、实施、反思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基本过程:观察—模仿—训练—应用—反思—创新。
3.实践能力界定三
所谓初中生实践能力,就是指初中生根据一定的目的,用一定的方法,自觉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实践形成品德、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本领。
(二)实践能力的结构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元化的。从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实践能力的角度,把这些实践能力分为以下几种:
1.动手操作能力
所谓动手操作能力是指通过用手而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的活动的能力。动手能力强调动手去做,操作能力强调按照一定的规则去进行。可以说,动手操作能力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可分为三种:
(1)操纵使用工具能力。是指对劳动工具一类东西的操纵与使用能力。像使用电脑的能力,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等。
(2)加工制作产品能力。是指运用双手和体力作用于客观物体, 通过对客观物体的加工改造, 制造出新的物品的能力。如动手剪纸的能力、动手制作模型的能力等。
(3)科学实验研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理解、验证理论观点以及借助实验获得新的认识的能力。
2.日常生活实践能力
日常生活方面的实践能力是人生存能力的基础,主要是指自我料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的能力,即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
3.职业活动实践能力
职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职业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同样是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实践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实践能力,由于各职业领域的社会分工不同,因而各职业所要求的实践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4.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社会由人与人组成, 由此构成了各种各样且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决定个人的成就或贡献的大小。人际交往中的实践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聚焦核心问题,促进深度体验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并不缺少体验,但是纯粹自发的体验肤浅而零散,这是我校目前综合实践活动面临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或方向就是有意识地将学生导向深度体验。
深度体验是对体验进行投入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的强调。作为一种活动,深度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心理性和身体性自觉的、多方面的投入;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深度体验是指学生个体从活动中获得认识的深刻和内心反应的丰富与强烈。
深度体验是可以引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内容作为深度体验的引导方向。由于体验产生于心理过程和行为实践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难得可贵且有较大参与度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实践来自于问题解决活动。因此,要有一个合适的问题或者任务调动学生活动。将这样的问题或任务统称为核心问题。
(一)核心问题的特征
1.活动性特征:指设计核心问题时的价值取向要有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的主动活动。
2.整合性特征:指构成核心问题的材料或内容均是教科书重点内容与拓展内容整合后的产物。
3.适应性特征:核心问题设问的适应性特征是指核心问题的设问(或任务呈现方式)既要适应学生问题解决的心理、知识和能力等学习基础。
4.引导性特征:指核心问题要具有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尤其是关联体验的功能。
(二)基于深度体验的启发
1.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
有了核心问题的引导,探究性实施才具有实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不流于形式,所以,建议课题组、备课组(教研组)在梳理现有课题时,一定要聚焦课题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深度实施。比如,《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可以聚焦成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使水火箭飞起来?二是如何使水火箭飞得更远(或更高)?三是如何让水火箭“命中”既定目标?
2.将深度体验迁移到学科教学。
提炼具有四个特征的核心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体验的得力抓手。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以及解决后的反思活动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境遇,能在不脱离现行教育体制、现行教科书、现行考试制度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的深度体验,进而让体验在当下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源泉。
四、回归课程价值,培育核心素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一)认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层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层面的学生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二)素质与素养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中国式回答。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轨迹是: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它就被增加相应的新素质,即素质教育是随着人们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被充实完善的。因此,有学者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口号”或“教育理想”。素养与素质的主要区别在于: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
(三)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经济合作组织
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方面的核心素养。
2.台湾地区
台湾国民核心素养:沟通表达、使用科技资讯、学习如何学习、审美能力、数的概念与运用、处理冲突、多元包容、国际理解、社会参与与责任、尊重与关怀、创新思维、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研究、组织与规划能力、为自己发展、了解自己。
3.欧美经济发达国家
众多国家把强调“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
4.欧盟
欧盟正式提出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
(四)对我校课程建设及改革的启发和引领
1.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十年来,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一直践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在省市县有较大影响和示范性,但,我们很难回答“双中实验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本质差异或突出特质”?这一问题的本质指向就是我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或者学校层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问题。
因此,建议学校从校情、学情出发,依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结合已有的课改成果,研制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也是学校具有战略性的工作!
目前,我校学生素养体系中比较突出的层面:人格健全,社会责任,国际理解,问题解决与创新,科技与信息。
2.依据办学目标、育人理念和核心素养体系,研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各学段基础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及其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与学科课程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体来说,学科课程标准解决“学科教学的起点”或者说“我们该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解决“学科教学的标高”或者说“我们培养了怎样的人”的问题。
基于此,建议在学校统领下,各教研组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业水平,研制“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落实在“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学科教学案”中。推进策略上可以采用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先期尝试、全面铺开的基本模式。
【案例】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第一单元)
一、学习内容
(一)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及相关资料
(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二、单元学业水平要求(评价内容)
(一)积累与运用
(二)阅读与鉴赏
(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评价要点: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
1.能够表达真实个性。
2.能够初步掌握充分展现自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能够初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特点。(观察审视自我;突出重点;真实)
4.能够初步掌握抒情和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
评价样例:自我介绍——
导入:同学们:告别了小学,我们踏进了中学的校园,进入了新的环境,一切充满了好奇与陌生。你一定想早点认识更多的朋友,也想让老师与同学们早点了解自己,那么就请你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吧。
要求:介绍的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姓名,我的家庭,我的个性,我的特长,我的兴趣爱好,我的荣誉等,可以较全面的介绍也可以选某一两个方面重点介绍。
用普通话表达,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形象大方,最好来点幽默。介绍时可运用图片、作品、歌声等活泼多样的形式。
组织形式参考:课堂前20分钟,同桌、前后桌4人左右轮流介绍;后20分钟毛遂自荐或小组推荐上讲台介绍自己,时间不超过3分钟。最后留5分钟互动时间,允许学生提问回答。课后自由交流。
备注: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充分展示。
作业:请任选一道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1、以“这就是我”为题;2、以“我认识了新同学”为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展现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重点突出,力求写出个性,写出一些新意;字体端正工整,卷面清晰;不写错别字。
评价说明:本样例考察学生的说写能力。说话自信,语言表达流畅,声音响亮,能坦诚大方地在新的环境中展现真实的自己,有端正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交往心态。在展示自己的内容与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去了解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学习态度。从说中引出写,材料充分,学生有话可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我以我笔写我心”。在写作的技巧上,教师需作指导,但评改的重点建议侧重落实在材料的真实与流畅、作文的基本要求上(字体、卷面)。
3.依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整合我校各类课程
通过近10年的努力,我校建设了“五大”课程体系。
建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校本化实施的国家基础学科课程 |
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校本隐形课程 |
以健全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 |
校本选修(社团)课程 |
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课程体系日臻完善,但随之而来的主要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课程体系越完善,就越容易出现课程的结构性零散。也就是说,各类课程自身体系丰富了、发展了,各类课程之间的互通性、兼容性变差了。对于学生来说低水平重复性任务大量涌现,课程设置原本的美好愿望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和厌倦!
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下,课程的整合变得非常迫切。
(1)整合的目标:达成学业质量标准,培育核心素养培育,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2)整合的结构:学科基础——学科拓展——综合实践
(3)整合的内容:
①学科内整合:学科知识主线,先易后难,适合学生心智水平,
②学科间整合:数理化、政史、生地
③课内外整合(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分学科小型课题与跨学科综合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选修课与学科特色课的整合;
(4)整合的方法:主题整合;综合实践;自主平台(两节一会)
(5)课时的整合:大小课时;长短课时。
(6)北京、上海成熟的“611”课程结构模式
结构类型 |
学科基础类 |
学科拓展类 |
综合实践类 |
课时数 |
6 |
1 |
1 |
时间 |
40分钟/节 |
60——90分钟/节 |
60——90分钟/节 |
课程宗旨 |
为学生发展打下共同基础 |
尊重差异,学有所长,适应中、高考要求 |
侧重交流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课程实施 |
按照教学班上课 |
按层次和难度选课 |
按爱好和兴趣选课 |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中国教育报[n].2015年4月1日第2版.
[2]杨培禾.表现性评价量表设计与运用.中国多媒体网络学报[m/cd].2014年第5期.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教育科学研究[j]. 2014年3期
[4]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人民教育[j].2014年4期.